直播頻道
專題3台
謝銘恩分享人
所有影集
影片專區
推薦影片
李師尊經典類
李師尊專題類
李師尊特輯類
本會弘道課程類
易懂專題類
修真錄導讀系列
修真法門
公告與宣傳類
本會事務類
個人專區
瀏覽記錄
我的最愛
個人消息
群組專屬影片
:::
網站導覽
最新訊息
會員登入
展開搜尋
全站搜尋
熱門關鍵字:
關閉
您的瀏覽器不支援此script語法,請點選
搜尋頁面
使用搜尋功能。
Menu
關於我們
本會介紹
簡介
組織
章程
會旗
會歌
會館位置
認識創辦人
弘道紀行
中研院訪問稿
媒體訪問稿
華誕精彩記錄
弘道推廣
最新消息
講演資訊
全國講演中心
上課日程表
經典回顧
線上品道
修真錄
影音頻道
影片查詢
經書手稿
出版品專區
出版品目錄
經書類
站內搜尋
分享交流
生活花絮
常見問答
加入中道會LINE好友
會員專區
個人資料
個人消息
瀏覽記錄
我的最愛
群組專屬影片
關於我們
本會介紹
簡介
組織
章程
會旗
會歌
更多
認識創辦人
弘道紀行
中研院訪問稿
媒體訪問稿
華誕精彩記錄
更多
弘道推廣
最新消息
更多
講演資訊
全國講演中心
上課日程表
更多
經典回顧
更多
線上品道
修真錄
更多
影音頻道
更多
影片查詢
更多
經書手稿
更多
出版品專區
出版品目錄
更多
經書類
更多
站內搜尋
更多
分享交流
生活花絮
更多
常見問答
更多
加入中道會LINE好友
更多
會員專區
個人資料
更多
個人消息
更多
瀏覽記錄
更多
我的最愛
更多
群組專屬影片
更多
弘道紀行
:::
首頁
略過字型切換,社群分享工具列
放大
列印
分享
facebook
twitter
plurk
line
您的瀏覽器似乎不支援JavaScript語法,但沒關係,這裡的JavaScript語法並不會影響到內容的陳述。
如需要選擇字級大小
IE請利用鍵盤按住Alt鍵 + V → X → (G)最大(L)較大(M)中(S)較小(A)小,來選擇適合您的文字大小
Chrome、Firefox 瀏覽器則可利用鍵盤 Ctrl + (+)放大(-)縮小來改變字型大小, 列印可使用瀏覽器提供的(Ctrl+P)功能。
若要分享網頁,您可使用下列連結,再輸入您想要分享的資訊:
facebook
twitter
plurk
line
道德經 15
展開影音選單
開啟所有影集
道德經 15
6939
2
主講者:李瑞烈老師
上架日期:2017年04月25日 00:00
加入最愛
分享
跳過片頭曲
重新整理
影片分享連結
Line
Facebook
複製連結
開始處
結束處
經文註釋 / 旁白
附件下載
00:02:14
現在看論語 衛靈公第十五篇
00:02:19
子曰 有教無類
00:02:25
這樣短短的六字
00:02:28
但是這個含意很深
00:02:31
我們看 呂純陽祖師一個說明
00:02:35
類 種類也
00:02:38
如富貴貧賤之類
00:02:44
亦老少之類
00:02:46
善惡之類
00:02:48
習俗之類
00:02:50
宗教之類等皆是
00:02:53
明師之教也
00:02:55
不分種類
00:02:57
皆可教之也
00:02:59
孔子乃一代明師
00:03:01
類而不以為類而教
00:03:05
故敢直言曰有教無類
00:03:09
庸師則有教有類矣
00:03:14
呂純陽祖師說什麼叫做類
00:03:18
類就是種類
00:03:20
好比有錢有地位
00:03:25
窮的沒地位
00:03:27
這個類這個分別
00:03:31
或是年老 年輕的分別
00:03:36
或是善人 惡人的分別
00:03:40
或是地方的 習慣風俗的分別
00:03:46
或是宗教
00:03:47
什麼佛教 道教 基督教 天主教
00:03:51
種種這個宗教 的分別全部都是
00:03:56
一個明師的教育
00:04:00
他就不去分這個種類
00:04:03
全部都可以教育他
00:04:07
孔子是一代的明師
00:04:12
雖然是有種類
00:04:14
但是祂都當成一樣
00:04:17
不去分別種類而教育
00:04:20
所以祂才敢直接 說這個有教無類
00:04:27
若是一般的師父
00:04:30
他就是有教有類
00:04:35
所以在論語述而 第七篇裡面有一段故事
00:04:44
互鄉難與言童子見
00:04:47
門人惑
00:04:49
子曰 人潔己以進
00:04:55
與其潔也
00:04:57
不保其往也
00:04:59
與其進也
00:05:01
不與其退也
00:05:03
唯何甚
00:05:07
這句話要怎麼樣解釋
00:05:12
互鄉是一個地方的名字
00:05:17
說互鄉有一個不良少年
00:05:20
童子就是小孩
00:05:22
難與言就是沒辦法勸化他
00:05:27
很惡劣的小孩
00:05:29
若現在說是太保這樣子
00:05:32
互鄉有一個 很難纏的小孩子
00:05:36
一個年輕人要來見孔子
00:05:42
一些徒弟感到奇怪
00:05:46
現在老師那種不良少年
00:05:49
你也跟他笑嘻嘻的講話
00:05:55
要度也度一些有善根的人
00:05:57
要度也度一些好人
00:05:59
現在不良少年來 你也這麼有禮款待他
00:06:03
這麼有禮跟他講話
00:06:07
等到這個少年走了之後
00:06:12
他這些徒弟說 師父啊 你都沒有人格了
00:06:17
你身為一個師父 也要裝個派頭
00:06:21
那種不良少年你也這樣
00:06:24
孔子這樣說
00:06:27
說一個人他要來見我
00:06:32
一定是想要改過
00:06:35
不然現在不良少年要來 問來道理做什麼 對不對
00:06:40
一旦進我的門 一定是想要洗淨他的心
00:06:48
才會進來我的門
00:06:51
他既想要乾淨我就洗淨他
00:06:56
洗乾淨就是說 可以讓他改惡從善
00:07:01
不保其往
00:07:03
往就是過去
00:07:04
若這個小孩 的過去我不管他
00:07:07
管他愛浪費 愛賭 胡做非為
00:07:11
過去的事情我不管他
00:07:15
我今天見他的面 就是要讓他精進
00:07:20
不要讓他退回去
00:07:23
假使我若沒見他的面
00:07:26
這樣好言好語來勸解他
00:07:29
假使他要來見我 我拒絕
00:07:33
那個小孩就自暴自棄
00:07:36
你說我壞
00:07:38
壞就更加壞
00:07:40
卻害那個小孩子
00:07:43
做人
00:07:45
唯就是一種感嘆
00:07:47
你做人哪需要 那麼過份做什麼
00:07:51
何甚 就是不用那麼過份
00:07:53
無論再惡的人來 我們也要接待這樣
00:07:59
這樣你就知道 孔子是很偉大的人
00:08:03
若是現在的人
00:08:08
說善人才要度惡人他不度
00:08:11
說佛度有緣人
00:08:15
這句話等於就是…
00:08:18
現在這個互鄉難與言 童子見這段文
00:08:21
就跟道德經 說的渾兮其若濁
00:08:25
意思一樣
00:08:27
濁就是不乾淨
00:08:30
渾就是好比說 這個清濁不分別
00:08:35
好比小良少年這樣子
00:08:38
你接觸他就沒人格了
00:08:42
我們修行的人
00:08:45
跟一些惡人在一起
00:08:49
有的人就感到怪怪的
00:08:53
也曾很多人說
00:08:55
老師我看有的像牛一樣
00:08:59
牽到北京還是牛
00:09:01
人家來找你 你還是這麼好禮款待
00:09:05
實在要度人
00:09:10
度惡人比度善人還要緊
00:09:14
好比說一個人生病
00:09:17
做醫生的人
00:09:19
大醫院設急診處 要做什麼我問你
00:09:24
急診處就是 救一些快死的人
00:09:28
要將他救活
00:09:31
若慢性病 可以暫置旁邊沒關係
00:09:35
慢慢地醫
00:09:37
若是急性的要趕快醫
00:09:39
善人慢慢地說道理給他聽
00:09:42
他都聽得懂
00:09:43
若惡人才很要緊
00:09:46
要趕快感化他
00:09:49
不能說 看到惡人你就不理他
00:09:51
不能這樣
00:09:54
所以若星期一
00:09:57
三重埔 在說普門品你就知道
00:10:03
觀世音菩薩連惡鬼
00:10:06
連很兇惡的人祂都要度
00:10:11
所以度善人 化善人
00:10:13
度惡人 化惡人
00:10:15
所以現在 這星期一正在說度惡人
00:10:19
大魔王這一段
00:10:22
大家再來做參考
00:10:26
當今一些教門 說惡的人不度
00:10:31
若賤業不度
00:10:33
什麼叫做賤業
00:10:35
比如說殺豬 殺雞
00:10:38
或是對於酒家女 妓女
00:10:45
這叫做賤業不度
00:10:48
五體不全的人不度
00:10:51
五體不全
00:10:53
就是瞎眼 啞巴或是殘障
00:10:56
他說不度
00:10:58
這就是違反什麼
00:11:00
這就是違反 聖人大慈悲之法
00:11:05
你想度惡人
00:11:07
像釋迦佛祖度蓮花色女
00:11:12
媽祖婆 來度千里眼 順風耳
00:11:15
這都是度惡人
00:11:19
你若說 五體不全的人不成道
00:11:22
像李鐵拐跛腳
00:11:25
祂也能做大仙
00:11:27
像盲眼禪師 瞎眼也做一代的祖師
00:11:34
雖然你是造殺業
00:11:37
在殺豬 殺畜生
00:11:40
你若要修也能成道
00:11:44
有人說屠宰夫殺畜生
00:11:50
是一個殺業很重的人
00:11:52
要怎麼成佛
00:11:54
這就是一般的人 所不能瞭解的
00:11:58
我來引一個達摩血脈論 一段文做參考
00:12:04
若見性
00:12:07
旃陀羅亦得成佛
00:12:11
問曰 旃陀羅殺生作業
00:12:15
如何得成佛
00:12:17
答曰 只言見性不言作業
00:12:22
若不見性
00:12:23
念佛免報不得
00:12:25
非論殺生命
00:12:28
若見自性
00:12:29
疑心頓除
00:12:31
殺生命亦不奈它何
00:12:37
對於旃陀羅 首先做說明
00:12:40
佛學大辭典這樣說
00:12:42
旃陀羅 譯曰屠者
00:12:45
以屠殺為業者
00:12:49
佛學大辭典說
00:12:50
旃陀羅 翻譯中國話叫做屠者
00:12:55
就是以殺生為職業的
00:12:57
像殺豬殺畜生種種
00:13:03
達摩血脈論說
00:13:06
假使你若看出你的本性
00:13:10
雖然你是殺生來做職業
00:13:14
也會做佛
00:13:16
有人問祂
00:13:19
旃陀羅是 全部殺生做為職業
00:13:24
要怎麼做佛
00:13:27
達摩祖師這樣說
00:13:30
只有看他見性
00:13:33
不說他做殺生的職業
00:13:38
中略就是說一些道理
00:13:41
我們要怎麼修的理
00:13:44
但是現在 目的是要讓你瞭解
00:13:47
殺生也能做佛這個問題
00:13:50
若詳細你再翻 達摩血脈論去看就好
00:13:56
祂說假使一個人沒見性
00:14:00
你雖然吃飽就唸佛
00:14:03
也沒辦法避免輪迴
00:14:06
你一輩子唸佛也要輪迴
00:14:10
所以不是論說 你是殺生或是沒殺生
00:14:15
你若有辦法看出你的自性
00:14:19
你的疑心即時就解除
00:14:23
雖然過去你是在殺生
00:14:26
但是見性之後
00:14:29
所有的業對你無可奈何
00:14:31
因為你見性之後
00:14:33
你所做的事情
00:14:35
都有辦法照佛的腳步去走
00:14:39
有辦法照佛的交代去做
00:14:42
所以他功果若圓滿
00:14:45
照樣做佛
00:14:47
所以你不要說
00:14:49
他殺生就不能做佛
00:14:51
所以才說有教無類
00:14:54
過去你為非亂做
00:14:56
又打又殺
00:14:57
過去壞習慣胡做非為
00:15:01
一旦聽道理
00:15:02
你若有辦法看出你的本性
00:15:05
有辦法修行
00:15:07
無論再惡的人也能成佛
00:15:10
這樣跟你說較快
00:15:12
你假使若是不修行
00:15:14
吃飽只有唸佛也不行
00:15:16
這不是我說的
00:15:18
這是達摩祖師說的
00:15:21
不然我們今晚講到這裡 時間的問題
00:15:24
就暫且告一段落
00:15:26
下文等到下期再做分解
00:15:29
在座同修 大家晚安
00:15:34
我們現在來翻十五頁
00:15:42
十五頁
00:15:47
不然我們現在開始
00:15:53
古之善為士者
00:15:57
微妙玄通深不可識
00:16:03
夫唯不可識
00:16:05
故強為之容
00:16:08
豫若冬涉川
00:16:11
猶若畏四鄰
00:16:14
儼若客
00:16:16
渙若冰之將釋
00:16:19
敦兮其若樸
00:16:22
曠兮其若谷
00:16:26
我們剛說到這裡為止
00:16:29
今晚就是從這裡接下去
00:16:32
孰能濁以止
00:16:36
靜之徐清
00:16:42
對於本文
00:16:46
老子現在繼續跟我們說
00:16:51
到底什麼人
00:16:54
他會知道水若震動 就會變濁水
00:17:00
水若不動的時候
00:17:03
自然水若停止就會靜
00:17:09
止水靜的時候
00:17:12
自然骯髒就會沉下去
00:17:17
漸漸變成清的水
00:17:21
我們人的心跟水一樣
00:17:25
動靜也一樣
00:17:28
對於本文我們看 呂純陽祖師的解釋
00:17:34
孰 誰也
00:17:38
濁者 動之時也
00:17:43
誰能知水動則濁
00:17:48
止則靜而自清
00:17:52
古之善為士者
00:17:55
動時與人相處
00:17:58
外表不自見其異相
00:18:03
與世周旋
00:18:06
不自顯其長
00:18:09
而內心靜如止水
00:18:13
惟靜待之
00:18:16
自然徐徐而自清
00:18:21
老子感嘆世人
00:18:24
利欲薰心
00:18:27
誰能知靜之徐清之理耶
00:18:33
故曰 孰能濁以止
00:18:38
靜之徐清也
00:18:42
這個裡面有四個注解
00:18:48
我們來先做說明
00:18:52
注解第一 辭海這樣說
00:18:55
孰 誰也
00:18:58
孰就是指說什麼人
00:19:02
注解第二 辭海這樣說
00:19:06
周旋 猶言接應也
00:19:12
今又謂追隨應酬曰周旋
00:19:18
辭海說周旋是什麼
00:19:20
等於就是接應
00:19:22
當今若是 交際應酬都叫做周旋
00:19:29
注解第三 辭海這樣說
00:19:33
止水 靜而不動之水也
00:19:38
莊子德充符
00:19:41
人莫鑒于流水
00:19:44
而鑒于止水
00:19:47
辭海說止水是什麼
00:19:50
就是靜靜不動的水
00:19:54
來引莊子 德充符篇裡面一句話
00:19:59
說我們人不要照流水
00:20:06
你要照止水
00:20:09
他怎麼說這句話
00:20:12
我們古時候不像 現在的鏡子這麼方便
00:20:21
若是有錢人家
00:20:24
有地位的人有鏡子
00:20:27
但是那時的鏡子
00:20:29
不是現在這樣的鏡子
00:20:31
所以我們有時候 看歌仔戲曾說陳三磨鏡
00:20:37
感到怪怪的 鏡子要怎麼磨
00:20:41
你就要知道 古時候的鏡子是什麼鏡子
00:20:44
古時候的鏡子是銅做的
00:20:47
銅鏡
00:20:49
銅做的鏡子會生銅鏽
00:20:54
一段時間就會生銅鏽
00:20:58
一定要磨
00:20:59
擦啊擦的 要磨
00:21:02
磨到銅鏽乾淨 才能再照人
00:21:10
若是窮苦人家 沒辦法買那個銅鏡
00:21:13
銅鏡很貴啊
00:21:15
照什麼
00:21:15
要照水 照水影
00:21:19
好比歌仔戲 說王寶釗守寒窯
00:21:25
薛平貴從番邦回來不認得
00:21:31
說你是那裡的野漢
00:21:33
我是薛平貴
00:21:36
薛平貴是瀟灑男子 怎麼長鬍鬚
00:21:40
他說妳去照水影看看
00:21:43
妳自己也老了
00:21:45
就要照水影
00:21:47
若是流水沒辦法照影子
00:21:51
流水的水 一閃一閃一閃的
00:21:56
流水也不清楚 照不出來
00:22:00
要照就是那個靜水 臉盆把它裝水
00:22:05
水若濁濁的一會兒 那個骯髒會沉底
00:22:11
會沉澱下去
00:22:13
髒若沉澱下去 上面清清的
00:22:15
你照就會看到人影
00:22:17
古時候照鏡子 是用這樣照的
00:22:22
莊子德充符篇 說人不要照流水
00:22:29
要照止水
00:22:31
這是一個含意
00:22:33
流水是描寫 我們人的妄念一直奔騰
00:22:38
止水指我們的心清淨
00:22:41
心若清淨 才有辦法看出本性
00:22:46
水若在動本性看不出來
00:22:50
這個原理在那裡
00:22:52
所以才說人莫鑒于流水 而鑒于止水這句話
00:22:59
注解第四 辭海這樣說
00:23:02
利欲薰心
00:23:07
心智為利欲所蒙蔽也
00:23:12
他說利欲薰心是什麼
00:23:15
我們心這個智慧啊 被利欲的貪欲所蓋住
00:23:22
才叫做利欲薰心
00:23:25
呂純陽祖師這樣說
00:23:29
祂說孰就是什麼人
00:23:34
濁 但是也有人 讀作「濁」
00:23:38
正音是讀作濁
00:23:40
但是也有人說「濁」
00:23:42
若我們台灣的方言 就讀作濁
00:23:47
所以我們濁水溪 又叫做「濁」水溪 濁
00:23:53
什麼叫做濁
00:23:55
濁就是動的時候
00:24:00
祂說什麼人會知道 水動的時候就是濁 骯髒
00:24:08
若水停止就會靜
00:24:12
自然就就會清淨 就會清
00:24:17
古時候若會修行的人
00:24:23
現在這個動 和這個動就不一樣
00:24:26
這個動是說心動
00:24:29
現在這個動 就是我們在做工作
00:24:32
交際應酬
00:24:34
說若動的時候 跟人一起做工作
00:24:40
他外表不會 表現出那個異相
00:24:47
跟人交際應酬 他不會表現出他的能幹
00:24:55
而且他的內心靜靜的
00:24:58
好比像是止水
00:25:02
只有用這個靜來對待
00:25:07
我們心自然 漸漸呢 就會清淨
00:25:14
老子祂在感嘆世間人
00:25:20
為了貪欲讓這個利益
00:25:23
薰到一顆心都快要黑掉了
00:25:27
什麼人知道說你若清淨
00:25:30
就漸漸… 這個心會清這個道理
00:25:37
所以才說孰能濁以止
00:25:41
靜之徐清這個道理
00:25:47
現在再看下文下去
00:26:05
孰能安以久
00:26:11
動之徐生
00:26:16
祂說還有什麼人
00:26:20
知道獨善其身之後
00:26:24
要待機行動
00:26:28
進一步要兼善天下
00:26:31
來度化世間人
00:26:35
對於本文我們再來看 呂純陽祖師的解釋
00:26:40
安者 靜之極也
00:26:45
久者 待也
00:26:48
生 養也
00:26:50
所謂養性也
00:26:53
古之善為士者
00:26:55
不急妄動
00:26:58
內心安以自養
00:27:00
待機而生動
00:27:02
見人喪德
00:27:04
出而振聾發瞶
00:27:07
使人徐徐復歸於養性
00:27:12
世人獨善其身者多
00:27:15
兼善天下者少
00:27:18
故老子感歎
00:27:20
世人之修道者
00:27:23
惟能知動之徐生之理耶
00:27:31
故曰 孰能安以久
00:27:36
動之徐生也
00:27:39
這裡面一共有五個注解
00:27:42
首先做說明
00:27:44
注解第一 辭海這樣說
00:27:47
安 靜也
00:27:49
禮大學
00:27:51
知止而後有定
00:27:54
定而後能靜
00:27:56
靜而後能安
00:28:00
辭海說安是什麼
00:28:03
安就是靜
00:28:05
所以禮記大學篇說 一個人你若能知止
00:28:12
知止就是可以知足之後
00:28:16
你的心就會定下來了
00:28:19
你的心若能定 心才能返這個靜
00:28:25
靜之後才能得到這個安
00:28:28
安就是達到極靜的境界
00:28:34
注解第二 辭海這樣說
00:28:37
久 待也
00:28:39
左傳昭二十四年
00:28:49
寡君以為盟主之故
00:28:53
是以久子
00:28:56
說久就是等待
00:28:59
所以來引 左傳昭王二十四年
00:29:06
古時候 若做為一個諸侯國王
00:29:10
就叫寡君
00:29:11
有時叫做寡人
00:29:14
說我今天做為 諸侯盟主的關係
00:29:19
盟主就是好比 現在聯合國的主席
00:29:24
所以我就等待你來
00:29:27
久就是等待
00:29:29
子就是你
00:29:30
等候你來
00:29:33
注解第三 辭海這樣說
00:29:37
生 養也
00:29:39
這個生等於就是養
00:29:42
注解第四 道教大辭典這樣說
00:29:46
養性 謂涵養其天性也
00:29:51
說養性等於 就是涵養這個天性
00:29:56
若白話一點講 就是修養本性
00:30:00
注解第五 辭海這樣說
00:30:04
振聾發瞶
00:30:06
謂警醒頑鈍愚昧之人
00:30:12
聾是耳聾
00:30:14
瞶就是瞎子
00:30:17
振聾發瞶這是一種比喻
00:30:21
好比聾子要讓他聽到
00:30:23
瞎子要讓他看到
00:30:25
就是要來警醒一些 不懂道理
00:30:28
迷迷惘惘的人
00:30:32
所以呂純陽祖師才說
00:30:36
安是什麼
00:30:37
安就是靜之極
00:30:40
達到極靜的境界
00:30:43
久就是等待
00:30:47
生就是養
00:30:49
等於就是養性
00:30:52
古時候若會修行的人
00:30:56
他不著急妄動
00:31:00
他先自己來養他的清淨
00:31:08
等待機會再出來
00:31:14
看人沒有道德
00:31:17
現在這個不能讀作「喪」
00:31:19
要讀作喪
00:31:21
喪德就是沒有道德
00:31:23
看人沒有道德
00:31:26
他就出來勸化
00:31:28
讓他可以覺醒
00:31:32
讓人慢慢慢… 復歸在養性這條路
00:31:39
不過世間人 若獨善其身的人很多
00:31:44
修養自己
00:31:45
我自己修養好就好
00:31:48
修養自己的人很多
00:31:50
若兼善天下的人就很少
00:31:54
兼善天下就是說
00:31:56
我今天自己修 也要叫人修
00:32:00
這個獨善其身就是好比 我們佛教在講的自覺
00:32:09
兼善天下等於就是覺他
00:32:14
自覺就是聲聞道
00:32:17
覺他就是菩薩道
00:32:19
所以菩薩說自覺覺他
00:32:23
等於就是 現在所說的兼善天下
00:32:30
所以老子在感嘆
00:32:32
說世間的修行人
00:32:34
什麼人知道 動之徐生這個道理
00:32:41
所以才說孰能安以久 動之徐生也這句話
00:32:48
我們再接下文
00:32:52
保此道者不欲盈
00:32:57
夫唯不盈
00:33:00
故能敝不新成
00:33:05
現在本章這個就是結論
00:33:11
現在我們來看 呂純陽祖師的解釋
00:33:15
保此道者
00:33:17
指古之善為士者
00:33:20
七項修養
00:33:22
及靜之徐清
00:33:25
動之徐生等功夫也
00:33:30
不欲盈者
00:33:31
不求自滿也
00:33:34
敝者棄其自滿也
00:33:38
不新成者
00:33:40
不貴名利也
00:33:42
古之善為士者
00:33:44
保此上乘之道
00:33:47
夫唯不自滿之人
00:33:49
能看破名利
00:33:51
故老子曰
00:33:53
保此道者
00:33:54
不欲盈
00:33:55
夫唯不盈
00:33:57
故能敝不新成也
00:34:01
這裡面有三個注解 首先做說明
00:34:04
注解第一
00:34:06
功夫 謂致力於事之程度
00:34:10
亦作工夫
00:34:13
辭海說功夫 就是這樣認真做事
00:34:19
好比說一味努力的做
00:34:23
但是有時候 功夫沒有力字旁
00:34:28
寫這兩字工夫
00:34:30
注解第二 辭彙這樣說
00:34:33
自滿 自認滿足
00:34:36
引伸為驕傲的意思
00:34:40
自滿是什麼
00:34:42
自己認定滿足
00:34:45
若引伸做為驕傲的意思
00:34:49
注解第三 辭海這樣說
00:34:52
敝 棄也
00:34:54
敝就是棄
00:34:56
什麼叫做棄
00:34:57
辭海說棄 去也
00:34:59
謂離而遠之
00:35:01
舍而絕之也
00:35:04
辭海說棄 等於就是丟掉
00:35:08
就是離開遠遠的
00:35:11
丟掉絕掉
00:35:14
所以棄就是丟掉的意思
00:35:17
現在我們來看這段文
00:35:22
現在說保此道這句話
00:35:26
就是指古時候善為士的人
00:35:32
有七種修養
00:35:35
現在說七種的修養 就是我們上面說的
00:35:39
豫若冬涉川
00:35:41
猶若畏四鄰
00:35:43
儼若客
00:35:44
渙若冰之將釋
00:35:47
敦兮其若樸
00:35:49
曠兮其若谷
00:35:51
渾兮其若濁
00:35:53
這七種
00:35:55
還有什麼
00:35:58
還有靜之徐清動之徐生
00:36:05
等這九種的功夫
00:36:09
不欲盈就是不求自己滿足
00:36:15
修行不去求自己的滿足
00:36:19
話若講起來
00:36:21
雖然自己有修但我不驕傲
00:36:26
敝就是要將驕傲這心丟掉
00:36:32
不新成
00:36:34
就是不注重名利
00:36:38
古時候善為士的人
00:36:41
來保有上面講的 這九種了脫生死的道理
00:36:48
只有不驕傲的人 才有辦法看破名利
00:36:54
所以老子才說
00:36:56
保此道者不欲盈
00:36:58
夫唯不盈故能敝不新成
00:37:02
這個道理
00:37:05
我們今晚說到這裡 時間剛好到了
00:37:08
就在這裡暫且告一段落
00:37:12
本章十五章 也是到這裡全部結束
00:37:17
下期就是要講第十六章
00:37:21
在座同修 大家晚安
00:37:26
我們現在翻十六頁
00:37:34
第十六章
00:37:37
不然我們現在開始
00:37:53
致虛極
00:37:58
守靜篤
00:38:02
對於本文我們來看 呂純陽祖師的說明
00:38:07
致者 返本還原之義
00:38:13
真心無妄念曰靜
00:38:20
靜體不動
00:38:23
故名之虛
00:38:26
虛而至虛曰虛極
00:38:31
極至也
00:38:34
人之真心本靜
00:38:37
由靜而動
00:38:40
由動而搖
00:38:42
搖則妄念萬端
00:38:45
若欲返本還原
00:38:48
當寡欲斷念
00:38:51
絕其貪求而還其虛
00:38:56
由虛而致其極
00:39:00
故曰 致虛極也
00:39:04
專一不易曰守
00:39:10
寂然不動曰靜
00:39:14
靜而至靜曰靜篤
00:39:19
前言虛極
00:39:21
後言靜篤
00:39:23
文字雖異
00:39:25
其義同也
00:39:27
永絕妄求
00:39:30
不見可欲
00:39:31
如此守靜
00:39:33
可謂篤矣
00:39:35
故言守靜篤
00:39:38
守靜篤者
00:39:39
真心達寂然不動之境
00:39:43
所謂無住心也
00:39:45
則吾人之本性也
00:39:51
這個裡面有五個注解
00:39:55
我們來做說明
00:39:58
辭海這樣說
00:40:00
致 歸還之義
00:40:04
注解第一 辭海說致
00:40:08
就是歸還原位叫做致
00:40:13
注解第二 辭海這樣說
00:40:16
極 至也
00:40:18
極就是達到至極
00:40:22
注解第三 辭海這樣說
00:40:25
寡欲 謂少欲也
00:40:28
孟子盡心下
00:40:31
養心莫善於寡欲
00:40:34
注解第三 辭海說寡欲
00:40:37
就是欲念很少
00:40:40
所以才來引孟子 盡心章的下篇這樣說
00:40:46
一個人你要修養我們的心
00:40:51
最好就是這個寡欲
00:40:55
注解第四 辭海這樣說
00:40:58
守 保持弗失之義
00:41:01
守就是把它拿好 不要丟掉的意思
00:41:07
注解第五 辭海這樣說
00:41:10
寂 無聲也 靜也 安也
00:41:14
辭海說寂 可以解釋成沒有聲音
00:41:18
可以解釋成靜
00:41:20
可以說是安那個意思
00:41:23
現在看呂純陽祖師
00:41:29
祂說致是什麼
00:41:32
就是返本還原的意思
00:41:36
好比出去又回來
00:41:41
我們的真心 本來就沒有妄念
00:41:46
所以一個人你若真心 沒有妄念就可以說是靜
00:41:54
這個靜體不動 所以才叫做虛
00:42:02
這個虛達到最高的虛境
00:42:07
才叫做虛極
00:42:10
極就是達到最高的境界
00:42:16
我們人的真心本來是靜
00:42:20
由這個靜才來發動
00:42:26
由這個動才來搖
00:42:31
搖就妄念萬端
00:42:37
所以真心 這個就可以指什麼
00:42:42
指我們人的本性
00:42:45
我們人的本性 本來就是靜
00:42:49
由這個靜
00:42:52
才發動我們的心 這個動體出來
00:42:58
比如說我們 若沒看到半點東西來說
00:43:01
你心就不會想什麼
00:43:02
突然間看到 一個東西心就動了
00:43:06
動就發生搖
00:43:08
搖就是要進要退
00:43:11
要左 要右 心裡就三心兩意
00:43:14
這就是搖
00:43:16
搖 妄念就一直出來了
00:43:19
想這個 想那個
00:43:22
你今天想要返本還原
00:43:25
一定要寡欲
00:43:28
要來斷我們的念頭
00:43:31
來絕我們人的貪求
00:43:36
還歸我們的這個虛境
00:43:40
由這個虛 達到至虛的境界
00:43:46
所以才說致虛極也
00:43:51
一個人你若專一不改變
00:43:55
剛才我這個 匆忙讀錯了你要改
00:43:59
一個人錯了不能將錯就錯
00:44:04
你若將錯就錯來說
00:44:07
就一誤再誤
00:44:08
這個讀作易 不易
00:44:11
易是容易的易
00:44:13
易就是改變
00:44:15
不易就是不會改變
00:44:18
專一不改變就是叫做守
00:44:23
你若寂然不動就是叫做靜
00:44:27
你若靜達到至靜就是靜篤
00:44:32
我們前面說虛極
00:44:36
後面這句說靜篤
00:44:39
這個虛極靜篤 文字雖然不同
00:44:44
意思一樣
00:44:45
虛極和靜篤意思就是一樣
00:44:50
一個人若永遠 來絕掉貪求這個妄念
00:44:58
你不要看出可欲的
00:45:02
若這樣 你有辦法守這個靜
00:45:06
就可以說是篤了
00:45:10
說不見可欲
00:45:13
比如你看到 一個東西想要
00:45:16
這樣欲念就出來了
00:45:19
你若看到一張銀票 你把它當成棉紙
00:45:22
那個沒拿也沒關係
00:45:26
你若看到一粒鑽石 當成石頭
00:45:29
你心裡的欲念 就不會跑出來了
00:45:33
所以你不要 看出可欲的東西
00:45:36
若這樣你才有辦法守這靜
00:45:39
若這樣就是篤
00:45:41
所以才叫做守靜篤
00:45:43
守靜篤就是我們的真心
00:45:46
已經達到寂然不動的境界
00:45:50
等於就是無住心
00:45:52
就是我們人的本性
00:45:56
我們現在接下來 看我們的本文
00:46:00
現在接下去第二句說
00:46:03
萬物並作
00:46:06
吾以觀其復
00:46:09
對於這句話首先來看 老子集解的說明
00:46:14
作是發作
00:46:18
是循環往復
00:46:23
言吾以觀見萬物
00:46:28
無不皆歸其本也
00:46:32
人當念重本
00:46:35
這樣靜觀萬物之並作
00:46:40
更能徹悟它們之周復
00:46:45
是即萬物並作
00:46:48
吾以觀其復之意
00:46:52
對這個發作先做說明
00:46:57
辭海說發作 猶言發動
00:47:00
發作等於就是說 發動的意思
00:47:06
老子集解說作
00:47:09
作是什麼
00:47:10
作就是發作
00:47:12
復就是循環往復
00:47:17
怎麼樣叫做循環往復
00:47:20
比如說我們這裡一個起點
00:47:27
這個起點循環又轉回來
00:47:31
又回來原位
00:47:33
這樣就是循環往復
00:47:37
他說復就是循環往復
00:47:42
就是說我
00:47:46
今天來看著這個萬物
00:47:50
沒有一樣說 不回到它的原位
00:47:57
我們人應該 要來顧念重視這個本源
00:48:06
這樣靜靜來看著 萬物的發作
00:48:16
而循環回來
00:48:19
這樣你就有辦法 徹悟它們周復的理
00:48:26
周復和循環 往復 意思一樣
00:48:30
周就是一循環
00:48:34
這就是什麼
00:48:35
這就是萬物並作 吾以觀其復這個意思
00:48:44
呂純陽祖師這樣說
00:48:48
萬物 指一切眾生也
00:48:55
作者 振作而動
00:49:00
復者 返本之謂
00:49:04
萬物生長
00:49:06
皆由靜而動
00:49:10
故返還其靜為復
00:49:16
萬物始出於靜
00:49:21
靜而動
00:49:23
又由動復歸於靜
00:49:28
是返本還原也
00:49:33
我以觀察其返復之道
00:49:37
故曰
00:49:39
萬物並作吾以觀其復也
00:49:44
這裡面四個注解 首先做說明
00:49:48
注解第一
00:49:50
道教大辭典這樣說
00:49:53
萬物者 統稱宇宙一切之物也
00:49:59
道教大辭典說萬物是什麼
00:50:04
可以說統稱 這個宇宙一切的東西
00:50:08
所以現在道教大辭典 所說的萬物
00:50:11
是動物包含植物 全都叫做萬物
00:50:18
注解第二 辭海這樣說
00:50:22
作 振而起之也
00:50:25
辭海說作就是振作起來
00:50:31
辭彙說振作
00:50:33
提起精神
00:50:35
振作等於就是 提起精神的意思
00:50:38
注解第四 辭海這樣說
00:50:42
復 反也
00:50:44
反本之謂也
00:50:46
反與返通用
00:50:49
辭海說這個復就是反
00:50:52
就是反本的意思
00:50:55
但是沒走馬旁的這個反
00:50:58
和有走馬的返
00:51:00
這兩字是通用的
00:51:04
現在看 呂純陽祖師這個解釋
00:51:09
說萬物就是 來指一切的眾生
00:51:16
作就是振作而動
00:51:21
你沒振作不會動啊
00:51:24
為什麼沒振作不會動
00:51:27
振作在辭彙說 是提起精神
00:51:32
不信的話一個人若懶懶的 坐在椅上子不會動彈
00:51:35
看你要怎麼去動
00:51:37
動都不能動
00:51:40
提起精神才會動
00:51:42
不提起精神你不會動
00:51:46
復就是反本的意思
00:51:51
這個萬物在生長啊
00:51:55
都由靜而動
00:51:59
所以返還其靜就是復
00:52:06
萬物開始出於這個靜
00:52:10
靜而動
00:52:12
由動再回歸於這個靜
00:52:15
這個是什麼
00:52:16
這就是返本還原的意思
00:52:21
不然你看像我們人 在床上睡這就是靜
00:52:27
靜 若醒過來
00:52:30
就洗手洗臉刷牙 就開始要工作 就動了
00:52:36
做到晚上累了 回來了
00:52:38
飯吃飽了 手腳洗好了 躺在床上
00:52:41
又靜了
00:52:43
這就是要返本還原啊
00:52:47
不信的話 一個人你的心若動來說
00:52:52
想這個想那個…
00:52:55
想到亂糟糟
00:52:56
想到後來 事情若解決就算了
00:53:00
心就靜
00:53:05
所以你想說植物也一樣
00:53:09
一粒豆子本來靜靜的
00:53:13
丟到地上就發芽 發芽就是動
00:53:20
若動就生枝 發葉 現在結子
00:53:24
那粒種子摘下來又是靜了
00:53:27
萬物都是返本還原
00:53:31
所以才會道家的人常說
00:53:35
要煉精化氣
00:53:37
煉氣化神
00:53:37
煉神還虛
00:53:39
這個道理就是在那裡
00:53:43
不信婦人這個肚子靜靜的
00:53:47
裡面也沒有什麼
00:53:50
男女在一起之後
00:53:53
一個胎元就跑出來了
00:53:57
這個胎元若出來
00:54:00
本來他是 只有一個元神在而已
00:54:03
我們有的說胎神
00:54:07
一就生二
00:54:09
怎麼生二
00:54:10
哇 這個小孩出生 就有元氣了
00:54:16
小孩有元氣之後
00:54:18
現在女孩十四歲 男孩十六歲
00:54:23
說是青春期
00:54:25
就生這個精出來
00:54:29
二就變三
00:54:34
現在之後又煉還回來
00:54:40
就是三要回復為二
00:54:44
所以修行人啊 就見色而心不動
00:54:49
這就是返為二啊
00:54:54
返為二之後是什麼
00:54:55
人家說返老還童
00:54:58
他對於這個精
00:55:00
有那個精氣 就沒有這個精水
00:55:06
你若再還為本源之後
00:55:10
就變成如如不動
00:55:12
只有那個神的存在
00:55:16
根本連那個氣都化消了
00:55:23
變成只有精神的存在而已
00:55:28
煉神還虛 就歸先天去了
00:55:32
這是一個用比喻而已啦
00:55:36
這就是說這個 萬物開始出來是靜
00:55:45
靜才發生動
00:55:47
由動又回復為這個靜
00:55:50
這是返本還原
00:55:54
說我今天來觀察 這個反復的道
00:56:00
才說萬物並作 吾以觀其復也
00:56:05
要怎麼樣 來返老還童這個道理
00:56:09
所以有很多人說返老還童
00:56:11
不知道說是老人變成小孩
00:56:14
那不可能啦
00:56:16
這是說我們人 這個精神的問題
00:56:19
那種心境
00:56:22
今晚說到這裡
00:56:24
雖然是還有一點點時間
00:56:27
不過若再說下去
00:56:29
單單寫黑板時間就不夠
00:56:31
第十六章
00:56:35
不然我們開始
00:56:53
致虛極
00:56:56
守靜篤
00:56:59
萬物並作
00:57:01
吾以觀其復
00:57:06
我們上期說到這裡
00:57:10
今晚從這裡接下去
00:57:12
夫物芸芸
00:57:16
各歸其根
00:57:18
對於本句首先看 老子集解的說明
00:57:24
萬物之往復生滅
00:57:29
如稻麥未生前
00:57:33
本是一粒種子
00:57:37
由種子而枝葉盛
00:57:42
枝葉而結籽
00:57:44
又終枯萎而其精英 完全歸納集中於籽粒上
00:57:53
至此仍然 是原來之一粒種子
00:57:59
這就是所云之夫物芸芸
00:58:04
各歸其根之意
00:58:08
老子集解裡面說
00:58:11
萬物的往復
00:58:15
往就是去
00:58:17
復就是回來
00:58:19
和這個生滅好比像稻子
00:58:25
好比像麥子還沒生之前
00:58:31
本來就是一粒的種籽
00:58:35
將這一粒的種籽 把它播種下去
00:58:41
就生枝 發葉 就茂盛
00:58:47
現在這個枝葉茂盛之後
00:58:52
就會結籽
00:58:54
結籽之後 到頭來還是枯掉
00:58:59
枯萎之後所有那些精英
00:59:02
完全歸納集中 在稻子或麥子的籽上面
00:59:12
來到這裡就又完全 又變成原來的一粒種籽
00:59:20
這就是所說的夫物芸芸 各歸其根的意思
00:59:27
這是老子集解的簡單說法
00:59:31
詳細我們來看 呂純陽祖師的說明
00:59:36
夫 承接上文之發語詞
00:59:44
芸芸者 繁盛之貌
00:59:49
萬物始則欣欣向榮
00:59:56
終必歸根本來之處
01:00:00
各返所始
01:00:03
人心亦如是也
01:00:07
始則靜
01:00:09
靜而動
01:00:11
動而搖
01:00:12
搖則萬念芸芸
01:00:15
修道之士
01:00:17
觀物悟理
01:00:19
制其動而歸其靜
01:00:23
故曰
01:00:24
夫物芸芸各歸其根也
01:00:28
這裡面三個注解 首先做說明
01:00:32
注解第一 辭海這樣說
01:00:36
夫 音扶 發端之辭
01:00:42
這個字一般讀作夫
01:00:46
現在讀作夫
01:00:49
這個夫就是一句話 開始要說的第一字
01:00:57
注解第二 辭海這樣說
01:01:01
芸芸
01:01:03
老子夫物芸芸
01:01:07
各歸其根
01:01:08
河上公注
01:01:10
芸芸者 華葉盛
01:01:15
現在說芸芸是什麼
01:01:18
他引道德經老子說 夫物芸芸各歸其根
01:01:24
河上公的注解
01:01:27
說芸芸就是 花 葉子很茂盛
01:01:34
注解第三
01:01:37
欣欣 漸盛之意
01:01:41
陶潛歸去來辭
01:01:46
木欣欣以向榮
01:01:49
泉涓涓而始流
01:01:54
對於這個涓涓 首先做說明
01:01:58
辭海說涓涓 細流也
01:02:01
後漢書丁鴻傳
01:02:06
壞崖破巖之水
01:02:09
源自涓涓
01:02:12
涓涓就是那個水很小
01:02:17
引後漢書的丁鴻傳
01:02:21
說你看斷崖破巖的水
01:02:25
好比像山崖 破洞一條細縫
01:02:30
細縫的水流下來
01:02:33
本來就一滴一滴一滴
01:02:35
涓涓就是一點點的
01:02:39
辭海說欣欣
01:02:43
就是漸漸茂盛的意思
01:02:46
來引陶潛的歸去來辭
01:02:51
他說我們樹木 本來是小小一棵
01:02:56
漸漸漸漸…就變成大樹
01:03:00
這個水泉本來 源頭是一條細流
01:03:06
一滴一滴 才開始像溪水那樣地流
01:03:13
所以現在 呂純陽祖師這樣說
01:03:19
所以現在的夫 是承接上文的發語詞
01:03:25
現在要來接著上句 第一句發語的詞
01:03:32
芸芸就是 非常茂盛那個形態
01:03:40
我們萬物開始 前面是一點點
01:03:47
漸漸漸漸就變大起來
01:03:51
到後來 就又歸為本來的地方
01:03:59
好比像剛才 老子集解裡面說的
01:04:04
剛開始一粒種籽種下去
01:04:07
發芽生根長葉茂盛起來
01:04:11
到後來乾枯結籽 又歸於那粒籽去
01:04:17
所以剛開始 是這樣一粒種籽
01:04:20
漸漸漸漸…一直長大
01:04:23
到後來又歸回根本的地方
01:04:29
各個回到我們開始的地方
01:04:36
這是一種的比喻
01:04:39
祂說我們人的心
01:04:42
也是一樣
01:04:46
剛開始我們人的心都是靜
01:04:51
靜而動
01:04:53
為什麼會動
01:04:55
本來你沒看到東西 心不會動啊
01:04:58
現在看到 一個東西心開始動
01:05:03
一動之後就變成搖
01:05:07
想說這樣好嗎
01:05:08
不好嗎
01:05:09
就變成左右不定
01:05:13
搖就萬念芸芸
01:05:16
一個人心既動搖之後
01:05:19
就想東想西就亂糟糟了
01:05:23
修道的人 看到東西來悟這個道理
01:05:31
制我們人的心動來歸靜
01:05:36
所以才說 夫物芸芸各歸其根
01:05:41
這個道理在這裡
01:05:45
再接下來看下文
01:06:06
歸根曰靜
01:06:12
對於本文再看 呂純陽祖師的解釋
01:06:17
歸根者
01:06:20
由動復歸於靜之謂
01:06:26
道根本靜
01:06:28
道心無欲
01:06:31
心既復歸道根
01:06:35
則返回寂靜境界
01:06:39
如如不動
01:06:42
故曰 歸根曰靜也
01:06:47
呂純陽祖師說歸根是什麼
01:06:52
就是由我們人的心動 要來歸於靜的意思
01:07:00
我們的道根本來就是靜
01:07:05
道心本來就無欲
01:07:10
一個人的心既然復歸道根
01:07:16
若這樣就返回寂靜的境界
01:07:21
我們的心就如如不動
01:07:24
所以才說 歸根曰靜這個道理
01:07:30
但是說到無欲這個理論
01:07:35
不是說什麼都沒有
01:07:38
什麼東西我都不要
01:07:40
不是這樣
01:07:42
所以無論是 佛家 儒家 道家三教
01:07:50
他的說法都一樣
01:07:53
所以現在將儒道釋
01:07:57
這個三家的理論
01:07:59
我們來一一引證
01:08:01
首先來說儒家的說法
01:08:09
周敦頤
01:08:11
聖人無欲
01:08:15
無欲則靜虛動直
01:08:20
靜虛則明
01:08:23
動直則公
01:08:25
周敦頤是什麼人
01:08:29
我們看辭海的解釋
01:08:32
周敦頤為宋理學之開山祖
01:08:38
周敦頤就是 宋朝理學的開山祖
01:08:45
理學後來傳給程子
01:08:51
周敦頤就是程子的老師
01:08:54
程子再傳給朱熹夫子
01:08:57
這都是理學的祖師
01:09:02
周敦頤就是 宋朝理學的開山祖
01:09:07
辭海說理學
01:09:09
宋儒以義理為主
01:09:12
故有理學之稱
01:09:14
又以其兼談性命
01:09:18
故亦稱性理學
01:09:22
辭海說理學是宋朝 儒家用義理來做主
01:09:31
所以才有理學的稱呼
01:09:34
又兼談性命
01:09:38
來說人的本性
01:09:41
所以也可以稱呼為性理學
01:09:46
現在這個周敦頤 說聖人是無欲
01:09:53
一個人若無欲則靜虛
01:09:59
一個人心就會靜
01:10:02
就會達到無所住心
01:10:04
虛就是無所住
01:10:07
動就直
01:10:10
一個人的靜 達到無所住心就開智慧
01:10:16
明 明就是智慧
01:10:19
動就是做事
01:10:23
做事就直
01:10:25
做事都為著公不為著私
01:10:29
雖然賺錢雖然有欲念
01:10:33
但是他的欲念都出於公理
01:10:36
絕對不會用私心
01:10:39
這才是真正無欲的道理
01:10:43
但是我們在佛家說到無欲
01:10:49
我們來看 大毘婆沙論裡面所說的
01:10:54
無欲 又作小欲知足
01:11:02
分別言之
01:11:05
於未得之物 不起過分之貪欲
01:11:10
稱為少欲
01:11:13
對既得之物
01:11:16
不嫌其少
01:11:18
稱為知足
01:11:20
二者合之
01:11:22
稱為無欲也
01:11:25
對於這本 大毘婆沙論做個注解
01:11:30
佛光大辭典這樣說
01:11:33
大毘婆沙論
01:11:35
凡二百卷
01:11:37
唐玄奘譯
01:11:41
收於大正藏第二十七冊
01:11:46
佛光大辭典說 大毘婆沙論
01:11:49
一共有二百卷
01:11:52
是唐朝玄奘法師翻譯的
01:11:58
玄奘法師是很出名的高僧
01:12:03
我們若西遊記說三藏取經
01:12:06
就是這個玄奘法師
01:12:09
這本書收於大正藏
01:12:13
什麼叫做大正藏
01:12:15
我們佛教的藏經 有大正藏 也有乾隆藏
01:12:25
大藏經有好幾種的翻譯本
01:12:30
現在你若要翻這個文章
01:12:34
你就翻大藏經 的第二十七冊
01:12:37
就有這本書
01:12:40
現在我們來看大毘婆沙論
01:12:43
裡面說的這句話
01:12:46
他說無欲是什麼
01:12:49
無欲有時候 叫做小欲知足
01:12:55
但是若分別來說
01:12:58
分別就是小欲和知足
01:13:00
這樣分開來說
01:13:03
一個東西我們還沒得到
01:13:07
這個東西沒得到
01:13:10
我們不會生出 過分的貪欲
01:13:14
不敢說這樣過分的貪欲
01:13:17
這個叫做什麼 這個叫做少欲
01:13:21
但是對於已經得到的東西
01:13:25
拿給我們 我們不嫌少
01:13:30
給我們的東西 我們不嫌少
01:13:33
這個叫做知足
01:13:36
兩種合起來 就是叫做無欲
01:13:41
所以這個無欲 不是說完全沒有欲念
01:13:45
無欲就是無貪欲
01:13:48
等於就是這個 小欲知足的意思
01:13:53
所以一個人你若達到無欲
01:13:57
你的心才會靜
01:14:00
我們人心不會靜的原因
01:14:03
都是貪欲
01:14:06
簡單我引一個例子
01:14:10
比如我現在沒工作 要找工作
01:14:14
還沒得到
01:14:15
工作還沒得到
01:14:18
但是你就不能太過分要求
01:14:21
說看能不能 一個月賺十萬
01:14:23
一個月看有沒有十幾萬
01:14:25
不要想那些了
01:14:27
想說我若 找得到工作就好了
01:14:33
能生活就好
01:14:35
肚子能飽就好
01:14:38
這叫做小欲
01:14:41
但是我工作做下去了
01:14:45
工作找到了
01:14:48
我們不跟老闆計較
01:14:50
不會像現在說
01:14:52
我一星期要休三天 要休五天這樣子
01:14:56
老闆說幾天我們就幾天啊
01:14:59
對不對
01:15:01
若說差個 一個鐘頭兩個鐘頭
01:15:07
回來是多吃點心多花錢的
01:15:11
不然空閒 沒做什麼就賭賻
01:15:14
多浪費時間的
01:15:19
假使若這個工作
01:15:20
換我們自己做老闆
01:15:22
你反過來想就好
01:15:25
所以老闆要有老闆的肚量
01:15:28
伙計要有伙計的肚量
01:15:32
這個就是什麼 這個叫做知足
01:15:35
一個人不知足好 還要再好
01:15:39
所以一個人有辦法小欲
01:15:42
有辦法夠知足
01:15:43
兩種合起來就是叫做無欲
01:15:48
這個無欲不是說 全部都無欲念
01:15:52
剛才我們說 這個儒家的說明
01:15:59
接下來說佛家的理論
01:16:03
下面還有道家的理論
01:16:06
因為時間的關係 我們今晚說到這裡
01:16:09
下文等到下期 我們再來分解
01:16:13
在座同修 大家晚安
01:16:19
我們現在翻十六頁
01:16:25
第十六章
01:16:28
不然我們現在開始
01:16:36
致虛極
01:16:40
守靜篤
01:16:43
萬物並作
01:16:46
吾以觀其復
01:16:48
夫物芸芸
01:16:53
各歸其根
01:16:56
歸根曰靜
01:16:58
靜曰復命
01:17:02
我們上期就是說到這裡
01:17:08
現在今晚就是 針對這個靜曰復命
01:17:14
怎樣叫做靜曰復命
01:17:16
我們現在看 老子集解的說明
01:17:20
靜曰復命
01:17:24
命乃常人之自性
01:17:29
人心既歸寂靜
01:17:32
即可以自然而然的歸自性
01:17:39
老子集解說 靜曰復命是什麼
01:17:44
這個命是一般的人的自性
01:17:49
一個人的心既然歸於寂靜
01:17:56
若這樣就可以自然而然
01:18:00
就歸於自性去了
01:18:02
一個人你要看出本性 一定心要靜
01:18:08
所以呂純陽祖師這樣說
01:18:12
稱命者有二焉
01:18:16
一曰生命
01:18:19
二曰天命
01:18:22
生命者
01:18:24
生存之壽命
01:18:26
即五蘊之體也
01:18:29
天命者
01:18:31
即中庸所云
01:18:33
天命之謂性
01:18:35
是知天命 乃指吾人之本性也
01:18:41
老子曰 靜曰復命者
01:18:45
言心歸於寂靜 則復歸本性也
01:18:50
這裡面三個注解 首先做說明
01:18:54
注解第一 辭海這樣說
01:18:58
生命 謂生存之壽命
01:19:04
辭海說生命是什麼
01:19:07
就是我們人生存的壽命
01:19:11
比如說我五十歲 六十歲
01:19:13
七十歲 八十歲 九十歲 一百歲
01:19:16
就是這個壽命
01:19:18
這叫做生命
01:19:21
注解第二 辭海這樣說
01:19:26
天命 謂天之賦與於人者
01:19:31
禮中庸 天命之謂性
01:19:35
辭海說天命是什麼
01:19:39
就是上天 來賜給我們人的
01:19:44
在禮記中庸篇 說天命之謂性
01:19:52
這個天命 就是我們人的本性
01:19:56
但是有人說咦 奇怪
01:19:59
中庸是四書其中的一本
01:20:04
為什麼寫禮記
01:20:08
你要知道古時候沒四書
01:20:14
四書就是到宋朝 我們這個朱熹夫子
01:20:23
他看我們儒家有五個聖人
01:20:28
第一個就是至聖孔子
01:20:35
第二個就是復聖顏回
01:20:40
第三個就是宗聖曾子
01:20:46
第四個就是述聖子思
01:20:52
第五個就是亞聖孟子
01:20:57
儒家五個聖人
01:21:02
單單只有顏回沒著書
01:21:05
顏回祂沒有書
01:21:08
其祂四個聖人
01:21:11
論語是孔子說的言論
01:21:16
祂的弟子寫下來
01:21:21
若大學就是曾子所著的
01:21:29
中庸就是子思著的
01:21:35
孟子就是孟子著的
01:21:39
祂的人名跟書名一樣
01:21:43
本來四本書 是分成四個地方
01:21:49
沒在一起
01:21:52
就是宋朝朱熹夫子
01:21:55
感覺說儒家 五個聖人有四本書
01:22:01
才將這四本書集合在一起
01:22:06
本來中庸 是禮記裡面的一篇
01:22:12
所以他才在禮記裡面 中庸篇抽出來
01:22:17
湊其它三本
01:22:20
所以這四本 合起來才叫做四書
01:22:25
所以呢 四書本來是 四個聖人不同時候著的
01:22:31
是朱熹夫子 把它集合在一起的
01:22:35
你現在要瞭解這個
01:22:39
現在注解第三 道教大辭典這樣說
01:22:46
五蘊
01:22:49
道家以五種能積集之作用
01:22:55
謂之五蘊
01:22:58
一色蘊
01:23:00
謂有形之物質
01:23:03
而積集於眼耳鼻舌等根也
01:23:09
二受蘊
01:23:12
謂六識領六塵之作用也
01:23:17
三想蘊
01:23:20
謂意識於六塵
01:23:23
而起想像之作用也
01:23:26
四行蘊
01:23:28
行者造作之義
01:23:31
謂造作善惡諸行之作用也
01:23:35
五識蘊
01:23:37
謂識別事物而起作用也
01:23:42
現在道教大辭典這樣說
01:23:46
五蘊
01:23:48
但是也有人讀作五「蘊」
01:23:51
這個字可以讀作兩個音
01:23:54
可以讀作蘊 可以讀作「蘊」
01:23:58
但是涵意都一樣
01:24:01
所以你要讀作五蘊也可以
01:24:03
讀作五「蘊」也可以
01:24:05
好比我們業障
01:24:08
但是也有人讀作「業障」
01:24:11
障 障礙
01:24:14
「障」 「障」礙
01:24:15
意思都一樣
01:24:18
雖然是一個平音一個仄音
01:24:22
但是意思都一樣
01:24:24
所以有時候若作詩的時候
01:24:28
你若在第一句 第二句或是第四句
01:24:32
一定要讀作蘊
01:24:35
這個字若在第三句 一定要讀作「蘊」
01:24:40
這樣平仄才能合
01:24:43
所以你讀作五蘊 讀作五「蘊」
01:24:46
根本不算錯就對了
01:24:49
他說這個五蘊是我們道家 用這五種的積集作用
01:24:58
這個叫做五蘊
01:25:01
第一就是色蘊
01:25:04
色蘊就是有形的物質
01:25:08
積集在我們的眼睛 耳朵 鼻子 舌頭等根
01:25:15
色蘊等於我們 人的身體所能看到的
01:25:21
第二叫做受蘊
01:25:25
受蘊就是我們的六識
01:25:28
六識就是眼耳鼻舌
01:25:32
多一個心 和我們的意的六識
01:25:37
來領六塵
01:25:40
色聲香味觸法這個作用
01:25:44
因為眼睛看到色 把它領受過來
01:25:51
耳朵聽到聲音 把它領受進來
01:25:54
就是說六識 來領六塵的作用
01:26:00
第三就是想蘊
01:26:04
就是我們人的意識
01:26:08
在這個六塵
01:26:11
來生出想像的作用
01:26:15
眼睛看到一個東西
01:26:17
耳朵聽到一句話
01:26:19
鼻子聞到一個味道
01:26:22
就會想說咦 這個好不好
01:26:26
香或臭 種種想像的意念跑出來
01:26:31
這叫做想蘊
01:26:34
第四叫做行蘊
01:26:37
行就是造作的意思
01:26:41
就是要造作 善惡諸行的作用
01:26:45
比如說我看到一個東西
01:26:49
把它接收進來
01:26:50
把它想了之後想說
01:26:51
現在我到底要做什麼 要行善或做惡
01:26:56
比如說我看到錢
01:26:59
我就想說用正當的方法
01:27:01
來拿這些錢
01:27:03
這就是善的作用
01:27:06
假使若看到一些錢
01:27:09
就想…
01:27:11
接收來之後想說 有錢…來搶它啊
01:27:15
這叫做做惡的行 就跑出來了
01:27:18
所以行蘊 行就是造做的意思
01:27:21
就是要造做 善惡諸行的作用
01:27:26
第五就是識蘊
01:27:29
就是識別事物 所起的作用也
01:27:33
識就是可以判斷
01:27:36
判斷對或不對是非 這個識別而起的作用
01:27:43
這叫做五蘊
01:27:45
所以現在呂純陽祖師 這樣跟我們說
01:27:51
現在說這個命
01:27:54
命是有兩種
01:27:58
一種是我們人的生命
01:28:01
一種就是我們人的天命
01:28:05
生命就是生存的壽命
01:28:09
看要活五十 一百
01:28:12
這個生存的壽命
01:28:15
等於就是五蘊之體
01:28:18
就是我們的這個肉體
01:28:20
我們的這個身體
01:28:22
若是天命呢
01:28:25
就是中庸所說的 天命之謂性
01:28:30
就知道說這個天命 就是指什麼
01:28:33
指我們人的本性
01:28:36
有時候說是性命
01:28:40
老子這樣說
01:28:43
靜曰復命這句話
01:28:46
就是說我們的心 歸在這個寂靜
01:28:51
若這樣我們 就復歸我們的本性
01:28:55
所以才說靜曰復命
01:28:58
現在再看下文下去
01:29:15
復命曰常
01:29:19
現在這句話看 呂純陽祖師的解釋
01:29:24
常 常住也
01:29:29
不生不滅之謂
01:29:33
即指本性之天命
01:29:37
無常者
01:29:39
生滅變遷輪迴不停也
01:29:43
即指四大假合之生命
01:29:47
吾人之心既歸於寂靜
01:29:51
復歸本性之天命
01:29:55
復命則得其常
01:29:57
故曰 復命曰常也
01:30:02
這裡面
01:30:05
有三個注解 首先做個說明
01:30:11
注解第一 辭海這樣說
01:30:15
常 恆也
01:30:18
常是什麼
01:30:20
常就是永久的意思
01:30:23
恆 恆就是永久
01:30:27
注解第二
01:30:30
道教大辭典這樣說
01:30:32
常住 永久不變
01:30:36
常住等於 就是永久不改變的
01:30:41
注解第三
01:30:44
道教大辭典這樣說
01:30:46
無常
01:30:48
道家謂世間一切生滅無常
01:30:53
人壽亦同
01:30:55
故俗云
01:30:57
一旦無常萬事休
01:31:01
道教大辭典說無常是什麼
01:31:04
我們道家 就是說世間的一切
01:31:09
生生死死沒有永久的
01:31:16
我們人的壽命也一樣
01:31:18
沒有永久的
01:31:21
所以世俗一句話說 一旦無常萬事休
01:31:26
現在看 呂純陽祖師這個解釋
01:31:32
祂說常就是 永久不改變的意思
01:31:40
等於就是不生不滅的意思
01:31:44
就是指我們人本性的天命
01:31:49
若是無常呢
01:31:52
無常就是 生滅變遷輪迴不停
01:31:57
就是指什麼
01:31:58
指我們四大假合 我們人的生命
01:32:05
就是我們人的肉體
01:32:07
我們人的肉體是無常
01:32:11
沒有永久的
01:32:13
在生滅變遷輪迴
01:32:16
等一下做人等一下做畜生
01:32:19
會改變
01:32:22
我們人的心既然歸於寂靜
01:32:29
就復歸於我們本性的天命
01:32:34
復命就得到永久不生不滅
01:32:39
所以才說復命曰常這句話
01:32:45
再接下來
01:33:05
知常曰明
01:33:09
不知常妄作凶
01:33:13
現在我們來再看 呂純陽祖師的解釋
01:33:19
知復命之常者
01:33:24
可謂之明
01:33:27
明者清明也
01:33:30
明為有智慧之達士
01:33:35
不知復命之常者
01:33:38
輕率妄作
01:33:40
妄作則凶
01:33:43
災禍必及其身
01:33:46
故曰
01:33:47
知常曰明
01:33:49
不知常妄作凶
01:33:52
這裡面有三個注解 首先做說明
01:33:56
注解第一
01:33:58
清明 謂不濁亂也
01:34:02
這個清明
01:34:05
和一般清明 祭祖掃墓的清明不同
01:34:11
這個清明是什麼
01:34:14
就是不濁亂
01:34:16
怎樣叫做濁亂
01:34:18
濁就是妄念
01:34:20
亂就是沒智慧
01:34:22
妄念亂糟糟
01:34:26
清明就是心清清 有智慧叫做清明
01:34:32
注解第二
01:34:34
達士 見識高超不同於流俗者也
01:34:41
現在先瞭解這個流俗
01:34:44
辭海這樣說
01:34:46
流俗 風俗頹靡
01:34:49
如水下流
01:34:51
流俗就是壞風俗
01:34:56
頹靡就是一種很腐敗
01:34:59
風俗頹靡 等於就是風俗很腐敗
01:35:04
好比像水一直流往下面
01:35:08
所以辭海說達士
01:35:11
是他的見識 和一般的人不一樣
01:35:15
可以說是高超
01:35:18
和一般那個迷迷惘惘
01:35:22
那個一般 流俗的人不一樣
01:35:29
注解第三 辭海這樣說
01:35:32
輕率 謂不慎重
01:35:36
輕率就是不慎重的意思
01:35:39
現在呂純陽祖師這樣說
01:35:44
知道復命之常
01:35:48
就可以說是明
01:35:51
什麼叫做明
01:35:52
明就是有智慧的人
01:35:56
明就是有智慧的達士
01:36:00
你若不知道復命之常的人
01:36:04
他做事都不慎重胡亂做
01:36:09
你若胡亂做一定就有凶
01:36:13
若有凶 災禍一定降在我們的身
01:36:19
所以才說知常曰明 不知常妄作凶
01:36:25
這個意思在那裡
01:36:28
今晚說到這裡時間的關係
01:36:32
我們就暫且告一段落
01:36:34
下文等到下期再來分解
01:36:39
我們翻開第十六頁
01:36:43
第十六章
01:36:45
我們現在開始
01:37:03
致虛極守靜篤
01:37:09
萬物並作吾以觀其復
01:37:14
夫物芸芸各歸其根
01:37:20
歸根曰靜
01:37:22
靜曰復命
01:37:24
復命曰常
01:37:26
知常曰明
01:37:28
不知常妄作凶
01:37:31
我們剛好說到這裡為止
01:37:34
今晚從這裡接下去
01:37:37
知常容
01:37:39
怎麼樣叫做知常容呢
01:37:42
我們現在看 呂純陽祖師的解釋
01:37:46
知復命之常者
01:37:50
此心似太虛一般
01:37:54
無所不容
01:37:56
故曰 知常容
01:37:59
容者包荒之意
01:38:03
那麼什麼叫做包荒呢
01:38:06
現在看辭海的說明
01:38:09
包荒 謂度量寬大
01:38:12
能包含荒穢之物
01:38:16
故云包荒也
01:38:19
辭海說包荒是什麼
01:38:22
就是我們的肚量很寬很大
01:38:27
有辦法包含再骯髒的東西
01:38:32
他都有辦法包含起來
01:38:35
所以才叫做包荒
01:38:38
呂純陽祖師這樣說
01:38:41
一個人你若知道復命之常
01:38:46
知道回歸我們的本性
01:38:49
不生不滅的人
01:38:51
他這個心好比像太虛一樣
01:38:56
這個虛若我們佛教說是空
01:39:02
虛空虛空是同一個意思
01:39:07
名詞不同意思一樣
01:39:11
所以呢 太虛 也可以說是太空
01:39:15
它說知道復命之常的人
01:39:19
心好比像太空一樣 無所不容
01:39:25
我們太空中無論什麼東西
01:39:28
它都有辦法去包容
01:39:30
所以才說知常容
01:39:33
容就是包荒的意思
01:39:37
所以當今的人學道呢
01:39:42
都有一點偏心
01:39:47
說度善人 惡人他不度
01:39:53
所以呢 若真正 修大乘法的人
01:39:59
不管你是善人惡人
01:40:02
不管你有道沒有道
01:40:04
好比老師說的 來者同修 去者不留
01:40:08
來無歡喜 去無擔憂
01:40:11
假使你若要來求道
01:40:13
不管你是 善人 惡人 有道 沒道
01:40:17
一旦來我都會接受
01:40:20
假使你若不親近
01:40:22
不管你是善人惡人
01:40:24
你既不親近 他就不理你了
01:40:27
所以才來者同修啊
01:40:29
去者不留
01:40:30
不會去勉強的
01:40:32
好比像宇宙太空一樣
01:40:35
你若要存在 他都會全部包含
01:40:38
你若不想存在 他也也是沒辦法啊
01:40:42
這就是叫做知常容
01:40:45
再接下來看下文
01:41:03
容乃公
01:41:07
怎麼樣叫做容乃公呢
01:41:10
我們現在再來看 呂純陽祖師的解釋
01:41:14
心既無所不包容
01:41:19
則視天下一己
01:41:23
能大公而無私
01:41:26
故曰 容乃公
01:41:29
儒曰 有教無類
01:41:32
釋曰 無我
01:41:34
此皆容乃公之意
01:41:37
這裡面三個注解 首先做說明
01:41:42
注解第一 辭海這樣說
01:41:45
一己者
01:41:47
己之一身也
01:41:49
關尹子三極
01:41:53
聖人不以一己治天下
01:41:56
而以天下治天下
01:42:00
辭海說一己是什麼
01:42:03
一己就是指自己的身體
01:42:07
所以關尹子三極篇裡面說
01:42:12
聖人祂不會 為了自己治理天下
01:42:17
不會說我今天 為了我的名聲
01:42:20
為了我的利益
01:42:22
為了自己的私欲 來做主宰治理天下
01:42:30
聖人是用天下來治天下
01:42:35
天下就是眾生百姓
01:42:38
祂要治理天下 就為了百姓治理天下
01:42:43
不是為了自己來治理天下
01:42:47
所以一己 就是等於指自己的意思
01:42:51
注解第二的有教無類
01:42:55
注解第三的無我
01:42:57
因為文比較長
01:42:59
等一下再另做專文說明
01:43:04
所以呂純陽祖師說
01:43:07
我們的心
01:43:09
既然無所不包容
01:43:13
像太空一樣
01:43:15
什麼都有辦法包容
01:43:18
若這樣你看天下 就像自己的身體
01:43:23
天下眾生好比像自己一樣
01:43:27
祂有辦法大公而無私
01:43:31
所以才說容乃公
01:43:35
這個容乃公 若用儒家的理論
01:43:38
叫做有教無類
01:43:41
若佛教的理論叫做無我
01:43:45
所以有教無類 無我
01:43:48
這都是容乃公的意思
01:43:51
所以儒道釋三教 本來同一理
01:43:56
我們現在對 有教無類先來做說明
01:44:01
在論語衛靈公篇 這樣跟我們說
01:44:07
子曰 有教無類
01:44:13
只有這樣短短的 有教無類四字
01:44:17
但是一般的人 不能體會這句話
01:44:21
詳細我們來看 呂純陽祖師的說明
01:44:26
類 種類也
01:44:30
如富貴貧賤之類
01:44:34
亦老亦少之類
01:44:39
善惡之類
01:44:41
習俗之類
01:44:44
種族之類
01:44:46
宗教之類等皆是
01:44:50
明師之教也
01:44:52
不分種類
01:44:55
皆可教之也
01:44:57
孔子乃一代明師
01:45:00
類而不以為類而教
01:45:04
故敢直言而曰
01:45:06
有教無類
01:45:08
一般之庸師則有教有類矣
01:45:14
呂純陽祖師說類是什麼
01:45:18
類就是種類
01:45:21
怎麼樣叫做種類
01:45:24
比如像說 有錢有地位 窮沒地位
01:45:30
就有這個種類不一樣
01:45:34
或是年老和年輕 這也不同類
01:45:41
有的善的 有的惡的
01:45:43
這也不同類
01:45:46
有的風俗不一樣也不同類
01:45:50
有的種族
01:45:53
我中國人 你日本人 你美國人
01:45:56
這個種族不一樣也是類
01:46:00
有的宗教
01:46:02
我佛教你道教什麼基督教
01:46:08
宗教不一樣的類 這都叫做類
01:46:14
若是一個明師的教導
01:46:18
他就不跟你分別種類
01:46:21
無論什麼人他都可以教
01:46:25
孔子是一代的明師
01:46:29
雖然有種類
01:46:32
但是祂不跟你分別 這個種類
01:46:35
什麼人祂都有辦法 去接受你教育你
01:46:40
所以祂才敢 直言說有教無類
01:46:45
若一般的傳道師 他就有教有類
01:46:50
你跟我不同派門
01:46:53
你是我瞧不起的人 比如惡人或是窮人
01:47:02
我就不接納
01:47:04
這叫做有教有類
01:47:08
在荀子法行篇 裡面一段故事
01:47:13
南郭惠子問於子貢
01:47:17
夫子之門何其雜也
01:47:21
子貢曰
01:47:23
君子正身以俟
01:47:25
欲來者不拒
01:47:27
欲去者不止
01:47:29
且夫良醫之門多病人
01:47:33
隱栝之側多雜木
01:47:36
是以雜也
01:47:40
在荀子的法行篇裡面說
01:47:43
有一個南郭惠子來問子貢
01:47:49
說你們老師的門下 怎麼這麼複雜
01:47:55
裡面也有善人也有惡人
01:47:58
也有生瘡爛耳的什麼都有
01:48:03
到底是為什麼
01:48:05
你的夫子 不收一些較正當的人
01:48:09
為什麼這麼複雜
01:48:12
子貢回答他
01:48:15
說若是一個君子的人
01:48:19
他心立得正在等待
01:48:23
等待什麼
01:48:24
若要來他都不拒絕
01:48:27
若不來要走的他也不制止
01:48:31
這就像我說的 來者同修 去者不留
01:48:37
你要知道做一個好的醫生
01:48:43
他的門下有很多的病人
01:48:49
有的慢性病
01:48:50
有的急性病
01:48:52
有的生瘡爛耳
01:48:55
也有絕症癌症每樣都有
01:48:58
他全部都收留他們
01:49:02
隱栝 隱栝是什麼
01:49:04
就是樹若歪歪的
01:49:07
要校正的器具叫做隱栝
01:49:11
若隱栝的旁邊有很多雜木
01:49:15
不直的樹木
01:49:18
所以我的老師 就是要校正一些雜木
01:49:24
要醫治一些病人
01:49:27
所以祂的門下 才會那麼複雜
01:49:31
這就是真正的有教無類
01:49:35
那麼我們佛家在說無我
01:49:40
怎麼樣叫做無我呢
01:49:42
我們現在看金剛經
01:49:44
究竟無我分 第十七裡面一句話
01:49:49
若菩薩通達無我法者
01:49:56
如來說名真是菩薩
01:50:01
金剛經究竟無我分 第十七這樣說
01:50:06
說若菩薩
01:50:08
現在這個菩薩 就是指願地菩薩
01:50:12
等於就是修菩薩行的人
01:50:16
他說你修菩薩行的人
01:50:19
你若有辦法 通達無我法的人
01:50:24
如來 如來是 釋迦自己指我
01:50:29
我說這個名字 才是真正的菩薩
01:50:35
現在說真正的菩薩 就是指因地菩薩
01:50:40
所以金剛經 究竟無我分第十七說
01:50:44
假使你是一個修菩薩行的人
01:50:47
你若通達無我法
01:50:50
我說這才是 真正的因地菩薩
01:50:55
對於本文 呂純陽祖師這樣解釋
01:50:59
通達無我法者
01:51:02
是通達無我相之謂也
01:51:06
自讚我宗
01:51:08
輕慢異宗
01:51:09
黨同伐異者
01:51:11
名為我相
01:51:13
若通達有教無類者
01:51:16
則名為無我相
01:51:18
能無我方得名真是菩薩也
01:51:23
呂純陽祖師說 通達無我法是什麼
01:51:30
就是通達無我相的意思
01:51:35
一個人你若稱讚說 我的宗教很好
01:51:40
怠慢看輕別的宗教
01:51:45
你若走跟我同一條路
01:51:48
我就摸你的頭
01:51:49
你若走跟我不同條路
01:51:51
我就打你的頭
01:51:53
若這樣這就是叫做我相
01:51:58
假使你若有辦法 通達有教無類的人
01:52:02
這個名字就是叫做無我相
01:52:05
你有辦法無我
01:52:07
才有資格 做一個真正的菩薩
01:52:13
對這個無我
01:52:16
關尹子這樣說
01:52:19
惟無我無人
01:52:21
所以天地冥
01:52:24
對這個冥字首先做解釋
01:52:27
辭海說
01:52:28
冥 窮高極深之境界
01:52:32
什麼叫做冥
01:52:34
冥可以說最高無人能比
01:52:41
最深沒人能比
01:52:45
道高德深
01:52:48
達到這個境界叫做冥
01:52:53
關尹子說只有無我無人
01:52:58
才有辦法達到 天地最高最深的境界
01:53:05
所以呢 一個人
01:53:08
你假使 若有辦法達到容乃公
01:53:20
一個人有辦法 達到這個包容
01:53:25
知常容才對 頭一句
01:53:30
說知常容
01:53:32
一個人你知道不生不滅
01:53:37
你就有辦法包容一切
01:53:40
有辦法包容一切
01:53:41
就是等於 儒家說的有教無類
01:53:45
或是佛家說的無我
01:53:48
所以儒道釋三教 本來是不同教門
01:53:53
不過道理一樣啊
01:53:56
所以一個人你有辦法容
01:54:00
有辦法去包容
01:54:02
和有辦法無我
01:54:04
和有辦法有教無類
01:54:06
這樣你才有辦法成就大道
01:54:09
今晚講來到這裡 就這樣告一段落
01:54:13
雖然還有幾分鐘
01:54:16
不過若要講下句 單單寫黑板時間就不夠
01:54:20
所以今晚只有說到為止
道德經
15/46部影片
道德經 1
道德經 2
道德經 3
道德經 4
道德經 5
道德經 6
道德經 7
道德經 8
道德經 9
道德經 10
道德經 11
道德經 12
道德經 13
道德經 14
道德經 15
道德經 16
道德經 17
道德經 18
道德經 19
道德經 20
道德經 21
道德經 22
道德經 23
道德經 24
道德經 25
道德經 26
道德經 27
道德經 28
道德經 29
道德經 30
道德經 31
道德經 32
道德經 33
道德經 34
道德經 35
道德經 36
道德經 37
道德經 38
道德經 39
道德經 40
道德經 41
道德經 42
道德經 43
道德經 44
道德經 45
道德經 46
熱門影集
【短篇版】六祖法寶壇經
六祖法寶壇經
論語
佛教宗派概論
道德經
更新
每日懂一點_中庸之道
更新
道德經(舊版)
更新
還鄉直指(舊版)
中庸
七真史傳
頓悟入道要門論
金剛經
1060425000145
cf44c3f8-97c2-4595-b049-7ad552beca77
網站除錯報馬仔